在煤化工黑水系統中,高壓角閥的閥芯頂部和襯套入口段是沖蝕磨損的重災區,這與黑水的多相流特性、流場分布及結構設計密切相關。以下從流場機理、顆粒運動規律及結構影響三個維度具體分析:
一、閥芯頂部沖蝕磨損嚴重的核心原因
閥芯頂部是流體進入閥內后首個直接沖擊的關鍵部件,其磨損主要源于高壓高速流攜帶固體顆粒的直接沖擊與湍流沖刷,具體機制如下:
高動能顆粒的垂直沖擊
煤化工黑水含大量硬度較高的固體顆粒(如煤渣、灰分,粒徑多為 10-100μm),在高壓(通常 10-30MPa)驅動下,流體從閥前管道進入閥內時,首先會沖擊閥芯頂部。由于閥芯頂部通常為凸起或尖頂結構(節流調節需求),流體在此處的沖擊角度接近 90°(垂直沖擊),顆粒的動能幾乎完全轉化為對閥芯表面的沖擊力。根據沖蝕磨損理論,垂直沖擊時材料的 “切削磨損” 和 “疲勞剝落” 最顯著(較斜向沖擊磨損速率高 3-5 倍)。
局部高速射流的持續沖刷
閥芯與襯套之間的間隙是節流核心區,當閥門開啟時,間隙處流速可驟增至 100-300m/s(遠高于管道內流速)。閥芯頂部恰好位于射流的起點,高速射流會攜帶顆粒對頂部形成 “聚焦沖刷”—— 尤其在閥芯調節過程中(開度變化時),間隙尺寸動態變化,射流方向和強度不穩定,導致顆粒對頂部的沖刷位置頻繁切換,加速局部材料的損耗。
渦流區的循環磨損
閥芯頂部后方(靠近閥腔一側)易形成渦流區:高壓流體沖擊頂部后,部分流體因慣性向兩側分流,在頂部背面形成低速回流渦。顆粒在渦流中會做循環運動,反復撞擊同一區域,導致閥芯頂部 “迎風面” 和 “背風面” 均出現嚴重磨損(背風面因渦流滯留顆粒更多,磨損甚至更均勻)。
二、襯套入口段沖蝕磨損嚴重的核心原因
襯套入口段是流體從管道進入閥內流道的過渡區,其磨損主要源于流道收縮導致的流速激增、顆粒離心聚集及轉向沖擊,具體機制如下:
流道收縮引發的高速沖刷
襯套入口段的截面通常從管道直徑(如 DN50-DN100)突然收縮至喉部直徑(如 DN20-DN50),根據流體連續性方程(Q=v?A),流速與截面積成反比,因此入口段流速會驟增至管道內流速的 5-10 倍(可達 200-400m/s)。高速流體攜帶的顆粒動能急劇增加,對襯套入口內壁的沖刷力(F=mv/t)顯著提升,且沖刷力與流速的 3-5 次方成正比(流速翻倍,磨損速率可增至 8-32 倍)。
顆粒的離心聚集效應
高壓角閥通常為 90° 轉向結構,流體在襯套入口段需完成從軸向(管道方向)到徑向(閥出口方向)的轉向。在轉向過程中,固體顆粒因密度遠高于液體(煤渣密度約 2.5g/cm3,水約 1g/cm3),會因離心力向襯套入口段的外側壁(轉向的 “外圓弧側”)聚集,導致該區域顆粒濃度比平均濃度高 2-3 倍。高濃度顆粒的持續沖刷使外側壁磨損遠嚴于內側壁,形成 “偏磨” 特征。
入口邊緣的渦流與射流沖擊
襯套入口段的邊緣(管道與襯套的連接部位)若為直角過渡(而非圓角),會導致流體在此處發生邊界層分離,形成局部渦流。顆粒在渦流中不斷撞擊入口邊緣的尖角部位,造成 “缺口式” 磨損;同時,入口段與閥芯的間隙形成的射流會斜向沖擊入口段內壁(沖擊角度約 30-60°),顆粒以 “切削” 方式剝離材料(尤其在入口段與喉部的過渡圓角處,磨損最集中)。
總結
閥芯頂部的磨損核心是高壓顆粒的垂直沖擊 + 高速射流聚焦沖刷,襯套入口段的磨損核心是流道收縮導致的流速激增 + 轉向時顆粒離心聚集沖刷。兩者均是黑水多相流在高壓下的 “動能集中釋放區”,也是閥門抗沖蝕設計需重點優化的部位(如采用硬面堆焊、流線型結構、增加導流罩等)。